相信不少网友都听过这么一条笑话:在美国,如果你恨一个人,就为他叫救护车。事实上,这并不是笑话,而是残酷的现实。
就在前不久的7月4号,美国一女子腿被卡在地铁列车和站台之间的缝隙里,要是在中国,人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打叫救护车,然而这个女子却哭着恳求路人不要叫救护车,因为在伟大的美利坚合众国救护车每公里平均价格在美元左右,记住是美元,不是人民币,叫一次救护车随随便便就在刀以上,对于存款少于美元的7成美国人来说,叫一次救护车就意味着破产!!!
美国女子被卡住恳求路人不要叫救护车然而,这只是叫救护车的钱,医疗费用更是高的吓死人,逼得那些出了国觉得外国空气都是香甜的小清新们生了病硬抗着坐飞机,死皮赖脸的回国治疗。
于是,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是什么让美国人宁死不叫救护车?应该是体制问题吧!
好吧,闲话少扯,言归正传。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是很多国家的通病,看病难、看病贵主要原因还是医疗资源供给和患者需求的矛盾。
中国眼科医生极其稀少就拿眼科来说,白内障是全球致盲性最高的眼病,中国白内障患者超过万人,但是全国注册的眼科医生只有2.8万人,而一个眼科医生通常要经过数十年的临床诊断,接诊几十万个案例,才能成为优秀的眼科专家。
为了解决优秀眼科医生培养过于艰难的问题,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林浩添教授团队利用超级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出全球首个人工智能眼科机器人医生。它借助超级计算机把所有资深眼科专家多年积累的优质经验数据积累起来,进行自主学习分析,成长速度比任何一个人类专家更快。虽然仅有一年的治疗经验,机器人医生已经达到有15年临床经验的专业级眼科医师的水平。
人工智能医生机器人此外,这位人工智能机器人医生的诊断流程和速度都快的惊人。据林浩添教授介绍:机器人医生得到患者眼部照片之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分析计算,仅仅需要10--20秒的时间,就会得出诊断结果并给出建议。
从年5月以来,机器人医生接诊人数已经超过人,没有一例漏诊,对白内障患者的诊断正确率高达%,并对97%的患者提出正确治疗方案。
林浩添和他的医生机器人目前林浩添团队的人工智能已经连接广东医院,未来更多偏远地区的眼病患者不出家门就能得到机器人医生专家级的诊断治疗。
四川首台“机器人医生”上岗当然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机器人医生只能用于诊断,而不能进行外科手术,这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门诊医生短缺的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结合和发展,能够进行外科手术的机器人医生早晚会被研发出来,届时专业医师都能批量生产了,还担心看病难、看病贵吗?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