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规范》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要求学校定期为儿童青少年近视视力筛查,建立视力健康档案后,各类筛查机构和医疗机构带着筛查设备走进了校园开始了筛查活动。
接着,陆续有家长收到了学校的视力筛查报告,甚至报告有说孩子近视了的。那么请别慌,看这里!
今天小编就结合最新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要求,帮助大家轻松读懂视力筛查报告。
按照《指南》要求,学校的视力筛查项目主要包括视力检查和验光检查两项。
首先,视力检查。
主要是指远视力,测量人眼辨别远处物体的能力,包括裸眼视力和戴镜视力,戴镜视力就是指戴着眼镜后看到的视力,这个很好理解。裸眼视力是指没采取任何光学矫正手段下的视力。
国家要求的标准规范是5分记录法。许多家长都以为,孩子检查出来的视力低于5.0就算是近视,但其实“视力下降不能和近视划等号”。除了近视,还有远视、散光、弱视,甚至眼部器质性病变的可能。
并且,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视力标准,3岁不低于4.7,4-5岁不低于4.8,6岁以上不低于4.9,如果低于这个标准,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认其视力不良的原因。
其次,验光检查。
主要是指非散瞳下电脑验光结果,包含球镜、柱镜、轴位这3个参数。
球镜(S):符号有两种,正号和负号,正号代表远视,负号代表近视,0.25一跳,比如+0.25DS代表远视25度,-2.00DS代表近视度。
柱镜(C):一般会写成负号,代表散光度数,比如-1.50DC代表散光度,-0.75DC代表散光75度。其实,散光在人群中比例很高,特别是度以下的散光。因此,家长们看到孩子散光的,不必过于惊慌。
轴位(A):这个代表散光的方向,1°-°,这个数值主要给到视光师和眼镜加工师傅看,数值大小跟散光大小没关系。家长们可不必过多纠结于这个数值。
最后,如果筛查出来的结果说孩子近视了,这只能说明“可能是近视”,不是“确诊近视”。
这时候,家长需要做的事情是:
1、到专业的眼科机构检查确认是否“确诊近视”。具体可以通过屈光检查和视功能检查确认眼睛的屈光状态,必要时要做睫状肌麻痹验光。
2、视力差不一定就是近视,还有远视、散光、弱视,甚至眼部器质性病变等的可能,当发现筛查有问题后要及时检查及时处理。
3、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筛查”只是在某时间做的“横断面”调查,而屈光发育档案是对儿童屈光状态的长期追踪,包括:睫状肌麻痹验光、角膜曲率、眼轴、眼压、眼位的检查。能对儿童近视做确诊,对是否需要配镜、如何配镜,配什么镜作进一步的准确判断。
麻花角视力筛查系统直击以往纸质版筛查报告晦涩难懂、容易弄丢的难题,能够帮助家长通过手机端实时智能化解读孩子的视力筛查结果,根据视力监测预警,提醒定期复查;专家在线科学指导,平台专业科普宣教,加深家长对屈光疾病的理解、科学近视防控知识的学习以及正确的行为指导。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